店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闻言皱起眉头,熟练地在电脑上敲打起来。小杨站在一旁,目光扫过墙上悬挂的户外运动海报,心中默默计算着时间——从接到任务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48小时,走访的店铺数量早就突破了三位数,可始终一无所获。
“不好意思,没有查到相关记录。”店员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小杨道谢后,转身走进雨中。雨水顺着伞骨滑落,在地面溅起小小的水花,他望着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招牌,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
“杨队,第89家店也没有线索。”对讲机里传来队员小王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沮丧,“这些销售记录我都仔细核对过了,根本没有符合条件的订单。”
“继续查,哪怕是大海捞针,我们也得捞到底。”小杨的声音坚定,可连他自己都能听出话语里的无力。他翻开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记录铺满了每一页纸,有的店铺甚至去了两三次,反复确认销售记录和监控视频。
在一家老字号户外用品店里,小杨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板。老板戴着金丝眼镜,仔细端详着照片,沉思片刻后说道:“这种鞋底纹路确实比较少见,而且42码算是大众尺码,如果有人购买,我应该会有印象。但最近三个月,确实没见过这样的订单。不过,”老板顿了顿,“现在网购这么发达,凶手说不定根本不在实体店买鞋。”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得小杨心头发凉。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误区。如今电商平台发展迅猛,谁能保证凶手一定会在实体店购买登山靴呢?可即便如此,他也不能放弃这条线索,毕竟在没有其他突破口的情况下,这是他们唯一能抓住的稻草。
第二天清晨,小杨带着队员们转战批发市场。那里的户外用品店更加密集,环境也更加嘈杂。他们一家一家地询问,一份一份地翻看销售记录,在堆积如山的票据中寻找那一丝可能存在的线索。汗水湿透了衣衫,又被冷风吹干,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杨队,这是今天走访的第127家店的销售记录。”队员小李抱着厚厚的文件夹,眼睛里布满血丝,“还是没有任何发现。”小杨接过文件夹,随意翻看了几页,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他知道,大家都已经尽力了,这两天来,所有人不眠不休地工作,查了上千份销售记录,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夜幕降临,城市的灯光渐次亮起。小杨站在街头,望着车水马龙的街道,突然感到一阵迷茫。难道这条线索真的断了吗?他不甘心,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回到刑侦支队,他将调查结果向李明汇报时,声音低沉:“李队,经过两天的走访调查,我们查遍了所有可能的户外用品店,都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这条线索...算是断了。”
李明沉默良久,拍了拍小杨的肩膀:“辛苦了,这不是你的错。我们再重新梳理线索,一定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小杨点点头,心中却暗暗发誓,无论有多困难,他都不会放弃追查真相,哪怕前方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交通监控中心的蓝光映照着小王布满血丝的双眼,他的手指机械地在键盘上滑动,面前的大屏幕上128个监控画面同时跳动,宛如128个沉默的证人。打印机吐出长长的车辆清单,纸张堆叠在桌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仿佛也在为这场艰难的排查叹息。
“王队,第37辆银色轿车的车主解释,当时是代驾送醉酒的朋友回家。”辅警小李抱着厚厚的笔录本,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行车记录仪视频已经初步查看,暂时没发现异常。”小王点点头,在清单上的“银色轿车”一栏打了个勾,这个简单的动作,他今天已经重复了37次。
调查工作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案发地附近的道路监控存在多处盲区,能捕捉到车辆信息的摄像头仅有寥寥几个,而且画面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摄像头像素模糊,只能隐约分辨车辆的颜色和大致轮廓;有的则因为夜间光线不足,车牌号码完全无法辨认。小王和队员们只能逐帧分析视频,放大、暂停、截图,再通过车辆特征去车管所比对信息。
第52辆车是一辆黑色SUV,监控画面显示它在案发时间段内曾三次经过附近路段。这个发现让所有人精神一振,可当队员们找到车主时,却大失所望。车主是一名夜班出租车司机,他提供了当晚的载客记录和乘客联系方式,经过核实,确实是在正常运营。“我每天晚上都跑这条线,”司机无奈地说,“没想到会被牵扯进来。”
随着调查的深入,时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每调查完一辆车,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要核实车主身份、行车目的,还要检查车辆是否有搏斗或拖拽的痕迹。有的车主配合度高,主动提供各种资料;有的则满腹牢骚,认为警方打扰了他们的生活,甚至拒绝接受调查,需要反复沟通才能获取信息。
“王队,第89辆车的行车记录仪内存卡损坏了。”技术员小张举着一张小小的内存卡,满脸无奈,“恢复数据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我们等不起啊!”小王捏了捏眉心,这种意外状况在调查中时有发生,每一次都像一记闷棍,打乱原本就紧张的调查节奏。
夜幕再次降临,交通监控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小王看着还剩下的39辆车,心中充满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