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即为官员工资,按品级季度发放,目前只以粮食计算。
禄是官员福利待遇,按照尊衔确立。一方面是可拥有的权力,可享受的规格,另一方面是逢年过节特殊节日发放的钱、布帛、丝绸、茶、盐、酒水、珍宝等。
这些待遇都要结合先前的土地制度一起来看。
对于官员的俸禄,俸这一部分相对固定,嬴政给出的标准并不低,起码可以让官员们都过上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的生活。
至于禄这一块,那肯定是要让官员们过上体面风光的日子。
再加上官员可以获得的田亩等各种奇奇怪怪的收入,以及对高级官员的丰富赏赐,都足以让他们过上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生活。
高薪未必养廉,但是低薪肯定养不了。
千里当官只为财,辛苦一生,为点富贵,享受享受,再为了子孙考量,留些家业,这是人之常情。
嬴政没有蠢到在家天下的时代谈一切为百姓服务,这太蠢了,会亡国亡朝的。
只有贵族官员先吃饱喝足,才能尽可能的不想着用别的方式吃饱。
只有让贵族官员们过得体面,才能制定道德规范和规矩,让他们维持这份体面,而不是肆意压榨折腾百姓。
生命会自己寻求生路,权力也会自己寻求富贵。
嬴政也深知,无论给予多少,都无法杜绝贪赃枉法现象的发生,但这绝不是不给的理由。
不给的话,贪赃枉法只会愈发猖獗。
圣贤永远是少数的,少到了凤毛麟角,少到了出现一个都值得千古颂扬。
在尘世浮沉的俗人才是多数。
只谈道德不谈待遇,很快社会就成了虚伪社会。
民心也是人性。
只能是一方面多给一些,另一方面严刑峻法,再加上严格监管,别烂透了就行了。
任何一个政权,早晚也都会烂透的,嬴政只求别那么快就好了。
贵族不用多说,变动不大,只是改了个称号,贵族享有的权益和尊衔差不多。
关于爵位继承分为三种,一种是单纯封爵,这种人亡爵去,无法继承,但是对于后代一般会再恩荫个散官以示圣恩。
第二种是世袭罔替,降级继承,若为一等侯,传到儿子便是一等伯,再加上‘贰子制’。
第三种便是世袭罔替,累世不减,老子什么爵位,儿子还是什么爵位,并且不适用‘贰子制’,但是其他孩子一般也会恩荫。
目前大秦的军功贵族,主要是第二种。
另外大秦的贵族是没有实际封地的,主要是拿食邑。
例如食邑蓝田,蓝田如果有一万户缴纳田赋,那就把这一万户的田赋总数除以户口得出平均值,再用平均值乘以被封赏的食邑数量,那这就是实际到手的食邑。
这个全程都是由官府去做,每年贵族去当地官府领取就行了,次年发放。
注意,这种计算食邑的方式是有其妙处所在的。
普通一户百姓可以持有的田亩数量是有限制的,单户最多也多不到哪里去,而贵族大户单户拥有的土地就多了,大秦收税是按照田亩数量收税的。
所以只要按照这种方式平均下来,实际食邑单户是比普通百姓一户要缴纳的田赋是更多的,甚至多得多。
例如蓝田这一万户,其中一千户是有身份的大户,平均每户两百亩地,另外九千户是普通百姓,每户平均也就四十亩地。
如果每亩地交二十斤粮食,那么普通百姓合计缴纳七百二十万斤,而贵族合计缴纳四百万斤。
如果食邑一千户,那么实际获得的食邑就是一百一十二万斤。
可若是有偷税漏税,例如这一万户都只按照普通百姓田亩计算,那么这个数字就会锐减到八十万斤。
普通百姓没有偷税漏税的机会,但是贵族有,如果贵族有,那损失的就是可以获得食邑的贵族。
这一招就是为了让贵族去治贵族,谁也别想偷税漏税,就像吕不韦,对于洛阳的赋税缴纳,他是最上心的。
同样这也能促使既得利益者,那些大贵族想方设法发展食邑,让所有贵族和百姓尽量多开发土地,单户名下土地越多,那么得到的食邑越多。
但是这一招也有缺点,那就是可能鼓励既得利益贵族想办法减少户口,以及加速土地兼并。
所以嬴政搭配了连环招。
户口和人口的增加是关乎地方官员政绩的,而大贵族的食邑不会在他自身的治下,他管不着!
这一招就是让官员治贵族!
享有食邑的大贵族分别都在不同地区,决不允许去当地任职,他们只能自发监督,然后举报治理当地,这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限制当地官员贵族沆瀣一气,形成三方监督。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员也一起同流合污,形成三方同流合污,但是这概率不大,因为户口、人数、田亩数量、缴纳赋税,这些是重点考核点,不止是想不想进步的问题,还关乎身家性命。
再加上朝廷内部的监督,以及嬴政的监察手段,三方利益完全不同,涉及的人又散又多,三方很难沆瀣一气。
团结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世上从没有完美的制度,而最重要的还是实施,现在帝国刚刚创立,还不至于腐化的那么快。
至于以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相信后人的智慧。
至于尊衔,文官为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二品资政大夫、通奉大夫,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四品中宪大夫、朝议大夫,五品奉政大夫、奉直大夫,六品承德郎、承务郎,七品登仕郎、征仕郎,八品修职郎、修职佐郎,九品修贤郎、修贤佐郎。
武官为一品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二品镇军大将军、冠军大将军,三品云麾将军、归德将军,四品忠武将军、壮武将军,五品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六品定远校尉、宁远校尉,七品游骑校尉、游击校尉,八品昭武校尉、振威校尉,九品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官职和尊衔不是必须一致,也不是必须同时给的,这自然是为了或赏或罚更为便利。
至于最重要的官职,嬴政直接一步到位,废了丞相。
还是用内阁顺手嘛。
至于行政和官员体系,为一都四京制,分为三都护五十八郡,中央为二台、八部、十二司、五院、三府、三禁军、三都护,这些全由中央直管,各部门互相牵制,各司各院并非受八部直接管制。
整体规制:台=部>司(监)≥厅≥署≥局≥处>科。
中央分为:
吏部:官员选拔、考核、任免、升降、勋封、俸禄等。
户部:户籍、土地、人口管理等。
礼部:礼仪、外交、科举、祭祀等。
兵部:军队日常管理、后勤保障、武官任免、调兵等。
刑部:司法行政、刑狱复核、律法制定、案件审判、监狱管理等。
工部:工程建设、水利管理、交通、手工业、监管度量衡标准及器械制造等。
量部:财政预算、税收征管、国库管理、物资调配。
商部:厘定商税、商税征收、内外贸易、关市商事。
以上皆立尚书一人(正二品),侍郎二人(正三品)。
每部下辖各厅各署各处,级别正四品至九品不等,以及相关吏员,各部直辖的归各部直管,下列不是。
五军都督府:掌军事决策、统兵军备、武官任免、战略规划等。设左右大都督各一人(从一品),左右都督各一人(正二品)。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都听命于皇帝,兵部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而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两者相互节制、互不统属。地方郡县军尉受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联合管辖,不受地方长官直管。
御史台:掌中央及地方百官监察。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人(正二品)、御史中丞两人(正三品)。
分设台院(中央监察)、殿院(宫廷监察)、察院(地方监察)。推行‘御史回避制’(不得监察原籍地)、‘巡查制’(地方巡按御史每两年轮换一个地区,并且不再回去任职)等,地方御史不受地方长官管理,由御史台直管,并受通政司监督。
大理司:掌刑狱案件审理。设大理司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两人(正四品)。
审刑院:死刑案件终审,直接向皇帝汇报。设审刑院使一人(正四品)、院丞一人(从四品)、判官四人(正五品)。
重大案件实行刑部、大理司、御史台三方会审,死刑及以上必须通过审刑院,皇帝亲笔勾红。
司天台:掌天时星历、观察天象、颁布历法。设监天大夫一人(正三品),监天中丞一人(正四品),春夏中秋冬五官正(青阳、朱明、日北、金天、玄英)各一人(正五品)。
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司农司:农业管理、良牧蕃育、粮仓储备。
都水司:水利工程、河道管理。
军器司:武器研发、生产、储备军器军备。
鸿胪司:外交礼仪、藩属国事务。
太常司:掌宗庙礼仪。
光禄司: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
太仆司:皇室出行扈从车马诸务。
苑马司:掌全国之马政。
天箓司:掌全国宗教信仰事务。
凡是司级,皆设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两人(正四品)。
每司下辖各署各处各科,品级正五品至九品不等,以及诸多吏员,部分司管辖地方各郡县相关官员,受当地长官和中央双重直管。
司天台特殊,只在中央部署,且规模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