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闻言一惊,压低声音道:“文和先生,这九锡之礼可是权臣僭越之兆啊!”
九锡之礼,指的是古代天子赐予诸侯、大臣及殊勋者的九种礼器。
分别是,八乘车马、衮冕之服、朱漆大门、独特的乐县、弓矢、斧钺、三百虎贲、以及象征祭祀特权的秬鬯和一种上朝时方便登阶的纳陛。
象征着持有者可与天子同服同乘,执掌征伐与祭祀的特权,是一种至高的礼遇。
此礼自先秦便有雏形,在本朝之前多用于表彰那些立下不世之功的臣子,而真正把九锡之礼成体系的落实到一人之身的至今这天下间唯有一人,那就是王莽。
故而,九锡之礼意义深刻,说是一种政治信号也不为过。
“正因如此,才更该由我们主动提出。”
贾诩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大将军虽然贵为皇帝夫婿,但到底来说,这个身份乃是世上首例,并无先例可循,其地位和权力的界定也并不清晰。”
“如今他既有平定北方的不世之功,又在朝堂上展现出如此深明大义的气度,我们提议为他加九锡之礼,一来是对他功绩的肯定,让天下人都知晓他的卓越贡献;二来,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他在朝堂中的超然地位,日后行事也能更加名正言顺。”
“再者说”
贾诩环顾四周,声音几不可闻:
“大将军越是推辞,越显得高风亮节。而陛下若执意要赐,反倒显得皇恩浩荡。这一来一往之间,人心向背,不言自明。”
众人闻言,皆是眼前一亮。
赵云若有所思地点头:“文和先生果然深谋远虑。如此既不伤君臣和气,又能让大将军权柄稳固,威望日隆,确乃良策。”
卫明抚掌笑道:“妙极!我这就去联络同僚联名上奏。”
就在众人密议之时,宫墙拐角处,一个瘦小的身影悄然退去。
荀彧整了整衣冠,眉头紧锁地快步走向尚书台,他必须尽快将此事告知王允、朱儁等人。
三日后,未央宫前殿。
万年女帝端坐龙椅,看着手中两份奏章,眉头微蹙。
左手是卫明、贾诩等三十六人联名上奏,请封苏曜为晋公,加九锡;右手则是荀彧、王允等老臣的劝谏,言九锡乃人臣极位,非伊尹、周公不足受之。
“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女帝将问题抛给殿中群臣。
刘虞当先出列:“老臣以为,大将军功高盖世,加封公爵不无不可。但九锡之礼关乎国体,还望陛下慎之。”
卢植紧随其后:“臣附议。可先封公爵,九锡之事容后再议。”
卫明冷笑一声:“两位大人此言差矣!大将军收复四州,平定海内,其功堪比周公。若这等功绩都不配九锡,试问天下还有何人配得?”
贾诩也缓步出列:“陛下明鉴。如今天下未定,正需以殊礼彰显朝廷对功臣的重视。赐大将军九锡,既能安将士之心,又可震慑四方诸侯,实乃一举多得。”
朝堂上再度剑拔弩张。
正当争论激烈时,殿外突然传来通报:“大将军到——”
苏曜一身常服入殿,见气氛不对,挑眉问道:“臣是否来得不是时候?”
女帝连忙摆手:“大将军来得正好。朕正与诸位爱卿商议给你加封之事。”
待苏曜了解事情原委后,他看了眼卫明等人期待的目光,又瞥见荀彧等人紧张的神情,突然哈哈大笑:
“本将军还当是什么大事。陛下若真要赏,不如多给将士们发些粮饷。至于九锡什么的,还是免了吧!”
卫明急道:“大将军!此乃朝廷体统.”
苏曜摆手打断:“什么体统不体统的。本将军行事,向来只问对百姓有无益处。这些虚礼除了劳民伤财,还有何用?”
“朝廷若是觉得近来手头宽裕,没地方撒钱,那不如多给将士们分些土地和钱财,再给地方多建些学校和纸坊,发展经济和教育。”
苏曜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万年眼中更是神色复杂,她顿了片刻,随即轻咳一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大将军心怀天下,不以功名利禄为念,实乃我大汉之幸。只是这封赏之事,关乎朝廷威严与功臣激励,也不可轻易搁置。”
“今大将军以万户侯之尊,又立平四州之功,九锡之赐,理所应当,还望大将军切莫推辞。”
万年发言后,少壮派的诸臣们也纷纷进言,说大将军功勋卓著,当受此赏云云。
“诸位莫要这般客气,本将军此言自乃真心实意。”
苏曜环视一周,深吸口气说:
“昔日霍去病曾说出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
“我今既继承冠军侯之位,这天下未平,我又有何颜面受此重赏?”
“九锡之礼莫非就这般不值钱了吗?”
苏曜此言自然是出于真心。
虽然说一向不爱上朝的苏曜这一次能掐着点过来,确实是得到了贾诩等人的提前报信。
但九锡之礼,却并非他现在就想要的。
曹老板未平天下就给自己加九锡之礼,引得后世孙权和司马昭等人纷纷效仿,以至九锡之礼成了乱臣贼子的标配,为世人所不齿,逐渐烂了大街。
他苏曜则自然没兴趣开这个先河。
苏曜坚辞不受,场面一时陷入僵持。
就这时,荀彧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大将军高风亮节,不愿此时接受九锡之礼,足见其忠诚与谦逊。臣以为,可依刘太常与卢太傅所言,先封大将军为公爵,待日后天下太平,再论九锡之事,如此既能彰显陛下对功臣的恩宠,又不失稳妥。”
卫明和贾诩对视一眼,点了点头,知道此事强求不得,继续坚持恐适得其反。
于是乎,卫明咬了咬牙,争取说:“既然大将军执意推辞,臣等也不敢强求。但这公爵之位,大将军万万不可再拒,否则将士们浴血奋战,却不见朝廷对大将军功绩的认可,恐寒了众人之心。”
苏曜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拱手道:“陛下,既然诸位大臣都这么说,臣若再推辞,反倒显得矫情。只是臣希望,这公爵之位的册封,一切从简,莫要铺张浪费,将节省下来的钱财用于军事和民生,勿要有一丝浪费。”
见苏曜终于认可,万年心中也是大石落地,连忙下旨:
“准诸爱卿所请!加封大将军为晋公,都晋阳,置公国百官,掌封地军政之权。”
“陛下圣明!”
“恭喜晋公!”
顿时,朝堂之上,响起了一阵阵山呼之声。
然而,在这阵阵声浪中,苏曜却难得出现了一阵失态:
“噗——等等等等,居然是晋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