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B级·得三分】
{自1842年的北京教案,至1911年的长武教案,教民冲突绵延了整整七十年,可谓与整个晚清相始终。}
{其持续时间之久、产生纠纷之多、酿成血案之深,同期其他任何外交事件都望尘莫及。}
{而教案冲突的结果往往也是双输。}
{就如天津教案中,洋人失去了性命与教堂。“知畏官而不知畏夷”的百姓丢了脑袋。道德圣人曾国藩失去了清誉。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失去了安全感。}
……
大秦。
嬴政一直明白一个道理。
“秦与六国同而不同。”
“文化、经济、制度三者都有冲突。”
“自昭襄王起,大秦就一直在做统一的准备。”
“所以统一六国后,灭其精神就是必要之事。”
“而把事情反过来看,你猜海外诸国若想将文化顺利传入中国,会不会想着干预中国司法呢?”
刘邦想都不用想。
“会。”
嬴政背负双手,轻笑道:
“其实自古以来都一样不是吗?”
“因为都是人,想法都一样。所以做事的手法也一样。”
“唯一不同的,就是时间上与地理上的差别。”
“朝廷,就是一个靠威权存续的存在。”
“皇权不可侵犯的颜面和地方官吏不可侵犯的权威。”
“这是统治秩序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让亿万百姓俯首帖耳的关键。”
“而干预司法,就是在挑战朝廷的统治秩序,是在损害核心利益。”
“刘邦,大汉四百年……好威风。”
这话听得刘邦心里七上八下的。
但嬴政没有什么阴阳的意思,他是真的在感叹。
“四百年……靠着与秦朝对比而起家。”
“但最后还是走的威权之道。”
“刘邦,你说以民为本。”
“你敢让民抬头看你,但你能保证历代皇帝都让民抬头看你吗?”
嬴政看着低头不语的刘邦,第一次畅快道:
“你不能,你也保证不了。”
“毕竟如果能保证的话,大汉就不会只有四百年了。”
“威权,才是讲一切道理的基础。”
刘邦缓缓抬头,笑道:
“陛下说的对,威权是朝廷存续的根本。”
“但长久治理的根本不能是威权。”
“毕竟,帝制最后结束了。”
“人民万岁。”
嬴政的笑容逐渐消失。
那一句话再次回荡在脑海中。
人民万岁。
……
大汉·文帝时期
刘启看着发着呆的刘恒,心里好奇的像是有刘彻在刨地。
“阿父……怎么了?”
刘恒不动声色的从聊天群里退出来。
“没什么……就是感悟颇深。”
刘启还想追着问,刘恒岔开话题道:
“最高深的学问,永远都是修辞学。”
“所谓善言者无瑕谪。”
“只要模棱两可,就可待异日或将来任意解释,左右逢源。”
刘启摸着下巴,思索着:
“君人南面之术?”
刘恒笑着捻起地上的一颗石子。
“不止,就如你下棋一般。”
刘启脸一黑,这事过不去了属于。
“所下的每步棋,并非一定要在下子时即在这个位置确定地位。”
“即在这个时间立见成效。”
“所谋的,是大势,所用的,是大用。”
“不求线性的一一对应,它……”
刘启捂着脑袋,一脸痛苦。
“别念了阿父!我听不懂!我听不懂啊!”
刘恒停下语言,笑着看他。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
大汉·景帝时期
“如今我才理解你大父所言为何。”
刘启抱着小刘彻,回想以往刘恒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
“其实在我眼里,你大父软糯的很。”
“做什么事都是可以、都行,功劳利益都是别人的。”
“就像一个傻子。”
刘启心中复杂。
“我一开始不明白,坐上了这个位置后,明白了一些,但还有很多不明白。”
“现在,我明白了。”
小刘彻挠了挠头,好奇道:
“明白了什么啊?”
刘启看着小刘彻,突然也明白了为什么太祖为高,而刘彻也能横扫匈奴……
“为君主者,万事取决,此为万物归焉者。”
“倘能不以君主而自尊大,所自处者小,既恒无欲也,以此则自超然于得失之外,而无为。”
“如是处事,则归之者必众,归之者越众,则其成就也越大。”
“所谓事大人多,必有一人为之主。”
“此人或创其始,或制其中,或总其成,或善其后。”
“此人,必其德量、识度、才智、学术等皆过越众人,众人乐归之,所以乃以成之大事。”
“其关键处,必由大众成之,则功亦当归于大众。”
“究其根本,事功与人力对言。”
“此一人亦大众之一也。”
“其力亦群力之一分也。”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从一开始就知道慈禧不是一般人。
一般人也干不出联合亲王搞定顾命大臣的事。
毕竟谁也不能确定,上位后的同治会不会“暴毙”
但她就干了,还干得很漂亮。
“知道不能刺激洋人,所以才要派精通洋务的官员去处理这件事。”
“同时让有善名的人去当恶人,让朝中反对者的火力都转向此人。”
“从而减轻自己的压力。”
“慈禧玩的这套权术还真是炉火纯青。”
李治有一种感觉。
若不是内忧外患的十分严重,这女人说不得也会搞个女皇当当。
长孙无忌突然道:
“其实武昭仪也不是不能放出来……”
李治拿起茶杯抿了一口,满不在意道:
“朕也从来没说要把她一直关着啊。”
长孙无忌:……
草了……演都不演了?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太好吧……”
你老李家可让她砍不少啊?
李治云淡风轻道:
“敢赌吗?”
朕现在都摸不准,你们敢不敢尝试一下。
长孙无忌捻着须尾不说话。
这玩意儿要是讲理,当然可以尝试一下。
但是……
他想着那女人的脾气秉性。
这玩意儿不讲理啊!
……
大明·嘉靖时期
“轰!”
一声震天巨响!
紫禁城都震了三震。
宫里正在忙活的太监、宫女面色如常的干着手里的活。
天一门前,原来的花团锦簇已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黄土夯实的校场。
“清廷是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想要面面俱到。”
一颗小石子从天而降。
当啷一声砸到头盔上,发出一声脆响。
朱载坖扶了扶头上兜鍪,看着面前三丈方圆的深坑发呆。
他不明白……
你说归说,总炸校场做甚?
补它不花钱啊!
“想要让朝堂及百姓对洋人的愤怒有所发泄,但又不想让洋人觉得是朝廷皇帝的意思,还要有人能理解并支持洋人,不至于让事情一边倒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天上的声音缓缓降落。
头戴金色莲花冠,花蕊点着一颗红宝石,一枚白脂玉云簪自后向前竖穿而过。
一身素白直缀,暗浮云纹。
在阳光下显得波光粼粼。
披着件紫色道袍。
朱厚熜目光炯炯,一手捻须,一手一甩浮尘搭在肩上。
“这种情形下还想着平衡权术。”
“清朝已有取死之道。”
朱载坖突然打了个寒兢,四处看了看。
朱厚熜皱着眉,不满道:
“朕在同你说话呢,东张西望什么?”
朱载坖又往上拽了拽腰带,疑惑道:
“儿子只是感觉,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在暗中盯着我……”
朱厚熜看他那怂样就生气。
捻须的手呈虎爪状,紫雷扭转成光球。
他看着蕴含无尽威力的雷霆,不屑道:
“强而有力!”
“不管是谁,只要敢露头。”
“朕就直接一把抓住!”
雷霆散去,朱厚熜悠悠自然:
“顷刻……”
“化为齑粉……”
朱载坖点点头,好奇道:
“为什么不是炼化呢?”
朱厚熜顿了一下,眼神不善的看向朱载坖。
“因为朕丹药吃够了……怎么你想尝尝?”
朱载坖摆了摆手表示不想。
朱厚熜冷哼一声。
父子俩之间又陷入沉默。
片刻后朱厚熜又道:
“这几年的时间,朕尽量给你铺平了路。”
“你呢,该联合大臣就联合大臣,该组建势力就组建势力。”
“朕不是成祖,不拿这话诓你。”
朱厚熜瞅了一眼聊天群又立刻退了出来。
看向低着头不知想些什么的大儿子,叹气道:
“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你多多把握这段时间。”
朱载坖点了点头,闷声道:
“儿子清楚了……”
随后又是一阵沉默。
“看你这幅精气神三缺的模样。”
朱厚熜不太适应这种感觉,直接一浮尘抽在朱载坖的盔甲上。
“不行,没有一个强大的体魄怎么能执掌好大明!”
“从今天起!”
“朕要好好训练你!”
被抽得倒退三步的朱载坖捂着盔甲,瞪大眼睛。
“训…训练?”
他看向那座深坑,咽了口唾沫。
……
大明·天启时期
朱由校一脸不屑,吐了口吐沫。
“呸!跟我斗!”
“你有这个实力吗?!”
“水货!”
他抬头看了一眼,哼了一声。
“一点也不傻,一点也不正干。”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黑着一张脸。
群臣也不敢问。
从一开始还有点笑模样,后来就脸越来越黑。
现在跟死了……哦对……太后早早就死了。
……
【民生经济:同治中兴。】
……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都觉得这是反讽。
“大清这还能中兴呢?”
胤禛想了想,还真能。
毕竟已经下降到极点了,稍微反弹一下可不是中兴咋的。
……
天幕上。
在喜气洋洋的鞭炮声中。
各大衙门、商号,以及有钱人家的大门口,早已张灯结彩,装点一新。
高高的围墙里传出一声声爆竹的鸣响,还有各种诱人的香味和悦耳的管弦之声。
雪花避开了围墙内的热气向一旁飘落。
它门伏在墙下用旧席烂板搭成的小窝棚上。
破烂棚子里蜷缩着奄奄一息的饥民乞丐、逃荒流浪者。
面黄肌瘦的脸孔,深凹失神的眼睛,用麻袋树皮裹着的身躯。
而不远处,还躺着的一具具冻僵的饿殍。
……
【与以往的一切中兴不同,此时的土地已经不是判定经济的标准了。】
【中国的人均耕地,从清初时的人均七亩,暴降到乾隆时的人均三亩,再降到同治时的人均两亩。】
【没有耕地,人就会涌向手工业或服务业求生存,大量广东、广西的中国人依赖广州这个对外口岸生存,形成了广西西江、江西赣江几条贸易线。】
【这些贸易线养活了大量手工业者、苦力、船夫、水贼、商人等职业,也催生了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印染、陶瓷、茶叶、丝绸生意。】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碎了以广州为核心的贸易线,五口通商后,鸦片与西方工业品又进入中国,使清朝脆弱的小农经济被毁,西江与赣江贸易线人口全部失业,中国手工业者织出来的布匹、衣鞋,也突然卖不出去。】
【大量的失业人口为了活下去,才爆发了各地起义。】
【同治中兴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内部“变乱”终于解决,大清基业得保。】
【但大清的基业跟平头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关系。】
【那就是各地的起义失败解决了一大批失业活不下去从而起义的流民,也让土地压力得到缓解。】
【地主可以兼并更多的土地,佃户能多种些地,多得些钱粮。】
【评价D级·得一分】
……
大明·隆庆时期
“江西啊……”
张居正看着天幕,叹了口气。
江西在宋、明年间之所以能纵横天下,正是因为它位于北京、大运河、长江、赣江、珠江、广州这条主轴线上。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重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大运河、长江、赣江的轴线就会被迅速废弃。
杭州、苏州相对影响较小,扬州、淮安等运河沿线城市只能黯然退场。
而另一个受影响严重的区域就是江西,由江西至广东的商业运输路线完全衰落。
“一条贸易线上的衣食所系,何止千万啊。”
……
【用人识人:出洋。】
【西方国家两次破门而入,清朝才被迫开门而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
【清朝向西洋考察,开始于同治五年(1866年)。这年的春天,总税务司赫德要回国结婚,向奕请六个月假,顺便建议清政府派人到西方去考察。】
【这正合奕的心意,于是上奏请派员出国考察并获准,从而有了清朝派斌椿等人走出国门的破天荒事件。】
【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三十名“幼童”奔赴美国留学,史称“幼童出洋”。】
【同治年间留学之风兴起,与容闳分不开。从同治十一年到光绪元年(1875年),每年出国一批,每批三十人,共有四批一百二十人赴美国留学。】
【幼童们到了美国,成为美国新闻中的轰动事件,美国总统还接见他们。中国留学生给美国人留下“聪明能干,彬彬有礼”的印象,并说他们是“中国的荣誉”。】
【容闳提出并把他们分别安排在美国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国的教师、医生、绅士们纷纷把中国幼童领到自己家中,每个家庭对幼童都关怀备至,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吃住条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不过这些跟同治的关系也不太大。】
【评价D级·得一分】
……
{这官方话说的还蛮好的,在清廷的设计里,他们只是强国的工具,但在现实中,他们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为了让这些强国工具服帖,清廷派去监督他们的官员陈兰彬与吴嘉善等,一再对幼童强调朝廷派他们出洋的本意“是令尔等学外国功夫,不是令尔等忘本国规矩”}
{“外国功夫”是工具,是学怎么造船造枪造炮。“本国规矩”是价值观,是四书五经、《国朝律例》和《圣谕广训》,是在指定时间遥向大清皇帝磕头。}
{但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幼童们进入的是美国的新式学校,不是中国的传统私塾,他们“终日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侔”。}
{打棒球、踢足球,穿西装、剪发辫,入社团、进教堂,皆与《圣谕广训》之类的东西背道而驰。}
{后来吴嘉善将幼童们招到清廷驻华盛顿的公使馆接受训话。学生们谒见吴时不行拜跪之礼。吴的僚属金某大怒,斥责“各生适异忘本,目无师长,固无论其学难期成材,即成亦不能为中国用”}
{随后,吴嘉善向李鸿章打小报告,指责幼童背叛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说这些幼童即便成材,对国家也毫无益处,他们不可能承担起朝廷寄托的“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礼之道”的重任。}
{终止学业半途回国的幼童们深感痛苦。离国十年,很多人已从儿童长成了青年,但在祖国等待他们的不是荣耀,而是羞辱和排斥。}
{最后就是,去国十载,归来已是叛徒。}
{恰好是十五到二十五岁,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时间。}
看到这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用汉初皇帝表达个人看法。
为什么?
因为这个时期虽然在身体上没有自由,但在思想上还很自由。
没有后面的驯服,前面的争鸣还有余音。
跟此时的我们其实是最容易产生共鸣的。
……
用词严谨一点吧,在历朝历代里,相对最容易能跟我们产生共鸣的时段。